西藏网

了解西藏第一选择!

热门搜索:二手汽车 本地交友


当前位置:首页 本地资讯 西藏旅游

印刻在西藏的青春

印刻在西藏的青春

  • 2016/3/22 21:36:12
  • 来源:西藏新闻网
  • 编辑:王惠芳    
  • 457
  • 0
  • 0

30多年前,正当大街上开始流行穿喇叭裤,录音机里飘来邓丽君歌声的时候,我却做出在大多数同龄人看来不太时髦的选择:参军。

体检合格后,一位接兵干部穿着帅气的军装走进我家,热情而严肃地对我说:“西藏很艰苦,你愿意到西藏的部队吗?”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:“愿意!”

那时,内地人对西藏都很陌生。我只知道那里有雪山、有草原、有布达拉宫;那里很遥远、很封闭,是祖国最艰苦的地方。但一声“愿意”,让我从此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,从此成为我的青春誓言。

穿上军装,在内地经过半年集训后,我们开始沿着当年十八军进藏的足迹,从川藏线向心中的圣地西藏进发。

那时新兵进藏,不像现在可以乘飞机、坐火车,部队能提供的交通工具只有“老解放”汽车,车上没有座位、没有氧气设备,车厢还四面透风。我们爬上汽车大厢,用背包当座椅,身挨身、脚抵脚,用快乐和向往把车厢塞得满满的。

随着海拔的增高,高原缺氧向我们袭来。尽管事先卫生员向大家普及过高原防病知识,但对高原缺氧会出现什么状况却一无所知。车到理塘兵站,正是午餐时间,在排队打饭时,一名新兵突然身子一歪,倒在饭筐边。接着,一个、两个、三个……,仅十几分钟时间,先后有5名新兵倒在饭堂,卫生员拿着氧气袋飞身前往抢救。

崎岖的川藏线,历来被视为“生死线”。我们每天迎着朝阳出发,披着月色宿营。经过14天长途跋涉,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——林芝。

林芝,素有“西藏江南”之称,能到如此美丽的地方当兵,我感到很幸运。写第一封家信时,我激动地告诉家人,我当兵的地方叫林芝,是西藏最好的地方。

然而,高原赠送给我们的不单是美景,更多的是风霜雨雪。上世纪80年代,西藏的部队生活物资十分匮乏。我们吃的大米是60年代生产的,比大多数士兵的年龄还大。面粉也是陈年的,蒸出的馒头全部发黄,我们都叫它“穿黄军装”的馒头。到了冬季,蔬菜供不上,只能用脱水干菜代替。进藏不久,我们嘴唇开裂,早晨醒来鼻孔里布满血丝。

野外生存条件更差。部队开赴野外驻训、施工时,热食难以保障,啃干粮成了家常便饭。中午,连队给每人发一块“761”压缩干粮,一个橘子罐头或什锦菜罐头。刚开始,大家觉得新鲜,可吃着吃着就开始反胃。

严酷的生活考验,并没有动摇我们扎根高原的意志。我们很快适应高原生活,开始把苦嚼出甜味来。部队蔬菜供应不足,我们就开荒种菜,入冬前把菜窖塞得满满的。野外训练、施工时,我们采摘蘑菇、野菜改善生活。我们甚至练习吃糌粑、喝酥油茶,努力掌握高原生存本领。

到高原不久,强烈的紫外线、凌厉的风霜在我们的脸颊上烙下两道红红的印记,大家管叫它“高原红”。

面对高原的这份特殊馈赠,我们每一天都用带着“高原红”的笑容去迎接新的日出,用稚嫩的肩膀承担重任。

那年,上级给我们下达了一项艰巨的任务——修复墨脱骡马道。这条骡马道,是当时墨脱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,也是墨脱人的生命之路,由于年久失修,很多地方出现了塌方、路基塌陷,人畜无法通行。接到任务,我们迅速开赴雅鲁藏布下游,用铁锹、钢钎、十字镐等最原始的工具,向大自然宣战。

通往墨脱的路上,横亘着一座雪山,海拔4700米。5月,天空飘着大雪,地面积雪数尺厚,我背着一口30多公斤的高压锅,与同样身负沉重施工工具和生活物资的战友们一道,踏着积雪,一步三喘地翻越大雪山。快到山顶时,一个60度的陡坡挡住去路,大家解下背包绳连接在一起,组成“人串串”,前拉后推,一步一步地往上爬。大雪纷飞、狂风怒吼,但无法淹没我们豪迈的歌声:“向前进,向前进,战士的责任重……”

翻过大雪山,进入墨脱境内,已是雨季,绵绵细雨一下就是一个多月。我们每天冒雨施工,身上从来没有干过。过量的雨水,把山体的毒素带进水源,喝了不洁净的水,全体官兵开始拉痢疾,痢疾带血,便坑里很快变成一片鲜红。尽管个个拉得形容枯槁,但听不到一句呻吟。大病初愈,我们又投入到施工中。

在墨脱施工,既要与天斗,还与地上的旱蚂蟥战斗。墨脱的旱蚂蟥不仅多,而且攻击性强、毒性大。曾经有一位军嫂独自进墨脱探亲,全身钻进了200多条旱蚂蟥,导致血液中毒昏迷多日,后经医院抢救才幸免于难。

雨季,是旱蚂蟥最疯狂的时候。只要稍有动静,它们就会钻入人体,拼命吸血,官兵每人每天都会在身上发现几十条旱蚂蟥。我们一边施工,一边捉旱蚂蟥。用手抓、用竹片夹、用烟头烫,但还是挡不住旱蚂蟥的攻击。等收工返回帐篷时,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光衣服,赤条条地站在一起,相互捉旱蚂蟥。

经过3个月奋战,终于打通了一道道险关,修复了骡马道。听到山间响起马铃声,看到墨脱的门巴族群众牵着、驮着山货的一队队骡马走向山外,我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。

此后16年,我先后在不同海拔的多个岗位工作,高原大地刻下我的青春。在藏工作期间,我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军事记者,有幸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,认识了无数西藏军人。他们同样只有十七八、二十几岁,同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西藏,特别是在高海拔的边防一线,官兵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,忠诚地守卫在岗位上。嘴唇乌紫、指甲凹陷、头发脱落,是他们的青春印记;敢于战斗、勇于牺牲、乐于奉献,是他们的青春状态。他们最爱唱的歌是“什么也不说,祖国知道我……”

正因为有他们常年如一日坚守在风雪边关,雪山下才会牧歌悠扬、炊烟袅袅;正因为他们把青春热血和汗水洒向高原,雪域大地才会呈现日新月异的壮丽画卷。

高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,他们可爱的青春面庞。

责任编辑:王惠芳    

西藏网官方微信

西藏网-了解西藏第一选择!


赞(0)

网友留言评论

2条评论
 
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/300
声明:频道所载文章、图片、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,并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,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