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春三月,行走在后藏大地,那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种植区,那一群群满山觅食的肥壮牛羊,那一个个不断崛起的龙头企业,都让人真切感受到农业发展给这块热土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。
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张琢介绍说,近年来,日喀则市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,以农业特色产业、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,积极探索“三农”工作新路子,创新克难、扎实工作,农牧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。
农牧业连年大丰收
走进桑珠孜区甲措雄乡种粮大户顿珠的家里,堆满仓的粮食让记者十分惊讶。顿珠告诉记者,他家有80亩土地,其中65亩种植了青稞新品种“藏青2000”,每亩收成800斤,一年粮食收成超过5万斤,自家留下2万斤粮食,剩余的粮食卖了后能收入6万元左右。
像顿珠这样的例子,在日喀则市还有很多。日喀则市农牧局局长丁峰介绍说,近年来,日喀则全面落实测土配方施肥、高产创建示范、良种繁育推广、农机作业等综合措施,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,大面积推广“藏青2000”、“喜马拉22号”等青稞良种,让种粮农民连年大丰收。
记者了解到,去年,日喀则市还在桑珠孜、白朗、江孜、拉孜4县(区)实施了“喜马拉22号”和“藏青2000”的“万亩千斤”、“千亩千斤”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.5万亩,其中“万亩千斤”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。
如今,日喀则市耕地面积在保证底线、红线的基础上不断增加,由2010年的8.91万公顷增加到2015年的9.12万公顷,增长了2.4%;粮食产量逐年上升,由2010年的34.14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38.55万吨,增长了12.9%。
丁峰还告诉记者,日喀则市还深入实施草奖政策,积极推进“以草定畜”工作,不断加大农牧区饲草料种植和选育推广地方优良品种力度,畜牧业发展更加科学合理,牲畜存栏从2010年的576.76万头(只)降至2015年的473万头(只);良种畜禽覆盖率、生产性能、商品率明显提高,肉、奶产量分别达4.58万吨和7.87万吨。
农牧业基础不断夯实
谈起粮食收成,白朗县嘎东镇马义村村民次多也深有感触。他告诉记者,近些年来,国家对土地投入越来越大,他们家的土地经过客土改良等方式,肥力不断增加,粮食连年丰收。
“这一切都是因为涉农投入不断加大,农牧业基础不断夯实的结果。”丁峰介绍说,近年来,各级政府坚持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不断向农牧区倾斜不动摇,仅“十二五”期间,中央、自治区、日喀则市财政共投入“三农”专项资金就达122.35亿元。
以农业最需要的水利为例,“十二五”期间,日喀则市水利累计投资43.33亿元,落实项目296项,开工建设了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配套工程、岗巴县恰央水库工程、谢通门县强布水库工程等骨干水利工程,启动实施了18个县(区)小型农田水利工程,灌溉能力有效提升,灌溉面积达62.23万亩。
农业综合开发方面,累计投入资金7.1亿元,实施了桑珠孜、白朗、江孜等覆盖12县(区)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,规划建设了优质粮油、无公害蔬菜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和果蔬、藏系绵羊等八个产业带,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日喀则还在全区率先打造了白朗农机化示范县,在江孜、拉孜等10县落实了农机示范村10个,截至目前,农机总动力达169.5万千瓦。
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
走进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,连片的蔬菜大棚,让人深切感到白朗蔬菜产业的勃勃生机。白朗县县长赤列朗杰介绍说,经过多年的发展,白朗蔬菜产业已发展到蔬菜大棚5367座、年产蔬菜2800万公斤、产值达8400万元的规模。
白朗蔬菜产业是日喀则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代表。记者从日喀则市农牧局获悉,近年来,日喀则市还规划建设了日喀则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、白朗县嘎东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、江孜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九大园区,有效带动了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。
产业要发展,更要注重品牌的打造。日喀则市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牧产业,积极开展农牧产品有机认证工作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获得权威机构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农产品、有机食品品牌8个,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、有机产品转换认证证书27个,打响了“洛丹”糌粑、“天域绿”蔬菜、“喜孜奶羌”青稞酒、“艾玛岗土豆”、“岗巴羊”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、优势明显、闻名区内外的农牧产品品牌,有效提高了农牧业的经济效益,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收入,进一步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。
丁峰介绍说,为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,日喀则市还大力推广“公司+基地+合作组织+农牧户”的合作模式,培育和发展了白朗天域绿蔬菜公司、培强生态肉业公司等17家经营龙头企业,扶持和壮大了农牧民专合组织。到目前为止,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到17家,预计2015年实现总产值4.9亿元,净利润6500万元;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6家,注册资金达3.794亿元,带动农牧民26826户。
西藏网官方微信
西藏网-了解西藏第一选择!
网友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