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网

了解西藏第一选择!

热门搜索:二手汽车 本地交友


当前位置:首页 本地资讯 科教文卫 > 西藏教育专家解读:六大家庭教育经典理论

专家解读:六大家庭教育经典理论

  • 2015/11/3 16:03:30
  • 来源:
  • 编辑:武凌烟
  • 2388
  • 0
  • 0

    自孩子出生起,养育和教育便成了贯穿父母一生的两件大事。其中,不少父母会感慨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苦恼和失败。但实际上,天底下没有天生就不好的孩子,只有教育方式不对的父母。除了吃喝拉撒,父母还要帮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、拥有健全的人格。教养孩子虽没有太多章法可循,但前人留下的一些育儿法则还是值得父母们参考学习的。

    延迟满足效应 适度忍耐能成大事

    上世纪60年代,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 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:将一群幼儿带进房间,每人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。孩子们被告知:可以现在把糖吃掉,也可以等待15分钟,那样可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奖励。最终约2/3的孩子放弃奖励,立即吃掉了糖果。十几年后,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随访,发现当年忍耐力强的孩子成绩更好、注意力更集中、人际关系更好。

   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“忍耐”,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克制欲望,放弃眼前的诱惑。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,孩子可能会性格急躁,缺乏耐心,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,放学后贪玩不回家,社交中过于固执等。从生长发育中来看,19个月大的幼儿就能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,因此,从1岁半到八九岁,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一能力。米歇尔认为,有些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强,秘诀在于“转移注意力”。家长要善于运用这一方法,比如孩子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,父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,转移注意力。平时可制定一些规矩,如晚饭前不能吃零食、把零用钱攒起来等,都是锻炼。

    罗森塔尔效应 认可期望带来力量

    1960年,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,随机抽出18名学生,却告诉校长:“他们经过科学测定,全都是智商型人才。”半年后,他又来到该校随访,发现这18个学生进步很大。再后来,这18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。

    赞美、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,让人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,自我价值感增强,变得更自信,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,会尽力达到对方的积极期望。有的家长老觉得孩子难管,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。这样的父母不妨先自我反思一下,是否在纠正孩子的言行时,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口吻,还总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……这些言行都是在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。聪明的家长说“正话”、办“正事”,希望孩子成为天才,就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。少挑毛病多鼓励,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。

    破窗理论 “护犊子”会助长无序

    1969年,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找来两辆汽车,一辆停在高端社区,另一辆停在贫民窟。他先把后者的车牌摘掉,顶棚打开,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;前者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。后来,津巴多用锤子把前者的玻璃敲了个大洞,结果几个小时后就不见了。心理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“破窗效应”理论:破窗户给人无序的感觉,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,犯罪就会滋生、猖獗。

    这个理论说的正是环境的作用。如果父母生性懒散,孩子多数不会勤快;如果夫妻俩天天吵架,孩子很快便会变得性格暴躁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在家里要以身作则,不要让孩子所处的环境被“破窗”所影响。此外,现在很多家长过分“护犊子”,容不得别人说自家孩子一个“不”字,对孩子也不好。孩子做错事,家长不能包庇,要弄清事实,让孩子勇于承担后果。让孩子接受教训,就是在他们的“车窗”破了一个小洞时,及时换上一块完整的玻璃。

    超限效应 批评絮叨引来逆反

    大文豪马克 吐温听牧师演讲,最初感觉讲得好,打算捐款;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,他不耐烦了,决定只捐些零钱;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讲完,他决定不捐了。等牧师结束演讲时,气愤的马克 吐温不仅分文未捐,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。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,就是“超限效应”。

    家庭教育中,有些父母的批评絮絮叨叨,孩子听得“头都要炸了”。还有的父母会就同一件事再三批评,孩子就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、反感,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,导致亲子关系紧张。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,不能超过限度。如

西藏网官方微信

西藏网-了解西藏第一选择!


赞(0)

网友留言评论

2条评论
 
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/300
声明:频道所载文章、图片、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,并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,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