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果节“望”即“翁卡”,意为“田野”、“田地”;“果”意为“转圈”、“巡游”;“望果”意为巡游田野。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,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、日喀则、山南等地,是西藏农村最盛大的节日之一。没有固定的时间,大致是在每年藏历七、八月间,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,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、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。人们穿起盛装,带上美酒食品,集拢成群,在举着佛像、背着经书、打着旗幡的喇嘛导引下,浩浩荡荡绕行在即将收割的田地之间,祈祷神佛保佑能顺利收割、获得丰收。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,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。
据《苯教历算法》等典籍记载,“望果”之俗约始于公元一、二世纪布德贡杰赞普时期。当时,西藏山南雅砻地区的雅砻部落已开始播种、修渠灌田,发展农业。为祈祷丰收,苯教苯颇们教人们在收割前,绕转田地,求神赐福。后来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、群众性的祈福和娱乐的节日。
望果节这一天,人们早早来到传统的一片较开阔的空地,这是每年望果活动的集合地,整个望果节的活动既从这里出发,又在这里结束。集合地中央插有挂着青棵穗和豌豆株旗帜的树枝,树旁堆起煨(火桑)台。整个活动是在袅袅上升的(火桑)烟中开始的。大约十时整,法号长鸣,鼓声阵阵,参加转田的队伍整齐地排列成一圈,通常一家必须有一人参加,否则将有遭受灾害的顾虑。由一名德高寿高的喇嘛乘坐马上,指挥整个活动。他左手捧香壶,右手端盛有青棵酒的酒杯,口念经文,将洒洒向天、地、空三界,气氛庄严、肃穆。
有五名头戴钢盔;盔上插小旗和羽毛的武士打扮的男子,分别手持火枪、刀、唢呐和小号,随着法号的奏鸣跳神,口中发出强劲的呐喊声。这时队伍排成圆形绕场三周,之后,随着跳神者的两声枪响,转田正式开始了。
通常是法师高举以五彩绸包裹的箭翎,走在队伍的最前列。紧跟其后的是背着经文的僧人队伍,此后是由村庄农民组成的乐队和带佛像的骑马男子汉、全村百姓尾随其后。但也有一以部落头人或村里有威望者身背竹筐作导引的。筐内爆燥的烟火冒着清烟,他手提两只装有糌粑的白布袋,以此取悦于神,请求它不降冰雹、洪水、干旱、虫灾等袭扰庄稼。影响收获。在他之后减挎佛像厅举插以青测豌豆株幡旗的二十五名男子队伍、其后是背伏经书。右手持绕以哈达、青稞穗和豌豆株竹杆的四十九名妇女和儿童。队伍中有三名少年分别扮成男女英雄。整个进途中总有一鼓一钹紧随其后。
队伍从集合地点出发,绕着本乡的地域界线,做顺时针的绕田游行。他们认为转过的田地,妖魔就会被赶走,丰收就可顺利到手。每到村口、路口,便要停下来, 接受沿途群众呐喊助威。煨(火桑)的人们向转田者奉献青棵酒和酥油茶,这时法师则下马偎(火桑)、诵经,为丰收祝福。到中午,转回队伍解散。各自回家吃饭。
下午队伍集合好继续转田,此时情绪更是激昂,人流、口号、歌声不断,既使大雨和冰雹也不能阻挡队伍的行进。当全乡田地都转过之后,队伍解散。这时,各家在自己的地里拔三穗青棵,供在自家的谷仓和神龛上。表示转田已见到了效果,谷物定可全部收到家中,丰收已有保障。
随后,在田边空地上,一家一户围坐在一起野餐。人们互相敬酒敬茶,互祝吉祥。野餐之后,还有举行赛马、射箭、歌舞等活动的。
傍晚,法号再起,鼓钹齐鸣,伴随着村民震撼人心、强节奏的呼喊声,转田从伍跟乡亲们一起回到出发时的集合场地、由法师率领队伍顺时针绕场三周。然后法师坐于人们在场内摆放的箱子上,双手击钹,在他的钹声中,队伍巡一种特定路线(或称“转羊肠子”)行走,籍此祈祷牛羊牲畜兴旺。然后再由法师率领作“之”字形转动,以此祈求寺院兴旺…入夜,场地燃起篝火,每户向火中添一把柴禾,然后围绕场中插有青棵穗和豌豆株的旗杆跳舞、歌唱,祈求幸福、祈求吉祥。最后, 当村中最受尊敬的长者从桌上捧起五谷盒时,全村农人抓起糌粑撒向天空…随着一声枪响,欢快热烈的望果节仪式到此结束了。
西藏网官方微信
西藏网-了解西藏第一选择!
网友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