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治科病房内,医生正在给63岁次卓玛的膝关节拔牛角火罐,来缓解最近膝关节酸痛的情况。这个牛角火罐细的一头连接着橡皮管和注射器,造型特别、使用方便。医生告诉记者,没有这个改良过的牛角罐,以前治疗类似的病,对医生来说可是个不小的考验。
改良这个牛角罐的正是入选“国医大师”的占堆。藏医药学是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,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。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之际,占堆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。
占堆出生在一个藏医世家,今年70岁的他,是全家11个孩子中的老大,8岁就跟叔叔进入寺庙学习藏医基础知识,12岁时考入“门孜康”(西藏藏医院的前身)。
在寺庙学医期间,他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藏医经典著作《四部医典》其中三部的背诵,也就意味着初步掌握了藏医的理论知识。西藏民主改革后,门孜康变身为藏医院,同时扩大了门诊,科室的划分进一步细化,分为内、外、妇儿3个科室。占堆在药房工作一年后,进入了藏医综合外科,跟着老师开始了他藏医的实践生涯。
“那时候也只能看简单、常见的小病,并且采用的都是最传统的治疗技术和器械。”占堆回忆说。拔火罐是最基本的藏医对关节部位的治疗方法,是采用传统的牛角和一小块有嚼劲的羊皮来进行的。
占堆介绍,医生在拔火罐时,将牛角宽的一头固定在关节处后,把羊皮含在嘴里嚼软,再用嘴巴吸住窄的一头,一边将牛角中的空气吸出,一边用羊皮堵住牛角上的小孔,“这个过程不仅不卫生,而且不容易一次成功。”
随着针管和注射器进入到藏医的治疗中,占堆突发灵感,利用抽空气的原理,将传统的牛角罐进行了改良。
占堆表示,对藏医的保护传承并不是墨守成规,而是对传统藏医采用优胜劣汰的原则,摒除传统低效率、落后的治疗方法,吸收融入现代医学中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,将其运用到藏医的治疗中。
受特殊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,青藏高原成为中国各类眼病的高发区。经过调查统计发现,西藏的患盲率达1.4%,其中一半是白内障引起的。传统藏医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是针拨术,老藏医们采用一根含黄金、十几公分的长针来进行治疗,这种方法却不能彻底根治白内障,同时掌握这种手术的藏医也非常少。
上世纪90年代初期,随着西医的引进,白内障摘除手术走进了藏医院,“而传统针拨术随之被淘汰,成为了历史。”占堆说。
2014年多个机构联合主办的“西藏白内障显微手术培训中心项目”在拉萨启动,眼科专家们将先进的诊疗技术传授给西藏藏医院的医务人员,再次提高了藏医院白内障的治疗水平。
占堆表示,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对民族医学进一步认识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藏医,因此,藏医和藏药也要随着时代逐步发展壮大,现代的诊疗手段和设备以及现代的制药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,定会使民族医学放出时代的光芒。
如今,西藏已将藏医院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,目前,西藏设有公立藏医医疗机构约30所左右,藏医病床数近2000张,藏医药人员总数达2000余人。
(责编:郭爽)
西藏网官方微信
西藏网-了解西藏第一选择!
网友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