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网

了解西藏第一选择!

热门搜索:二手汽车 本地交友


当前位置:首页 本地资讯 人物风采艺术家大旺堆:“八只蜡烛”镌刻话剧艺术之路

艺术家大旺堆:“八只蜡烛”镌刻话剧艺术之路

  • 2015/9/11 0:24:58
  • 来源:
  • 编辑:冯骥
  • 1488
  • 0
  • 0

  “为了区分两个旺堆,同事就叫我大旺堆,因为我扮演的是成年强巴。”在西藏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大旺堆,是西藏首批话剧演员,他的名字源于影片《农奴》的拍摄。

  说起《农奴》里的成年强巴,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有种无言的亲切感,因为农奴这个角色对于他来说,就是自己的写真。用他的话说:“自己在旧社会是农奴,扮演起来并不是难事。”说起了自己的话剧生涯,老人便打开了话匣子。

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向80多岁高龄的老话剧艺人、国家一级演员大旺堆颁发“艺术成就奖”。新华社 刘坤 摄
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向80多岁高龄的老话剧艺人、国家一级演员大旺堆颁发“艺术成就奖”。新华社 刘坤 摄

  1932年,大旺堆出生在山南贡嘎县的一个农奴家庭。“那时,我们本地有个藏戏班,承担了到拉萨为旧西藏地方政府中的贵族官员表演的徭役。我喜欢看他们表演的节目,这样,听故事、看戏、唱歌成为我的爱好。”

  西藏和平解放,特别是民主改革后,他的梦想慢慢照进了现实。1959年,大旺堆与一行的26名藏族学员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表演。这位农奴出身的艺术新生对一切都感到新鲜,他回忆道:“在上海戏剧学院时所学课程很多,除了主修表演外,还学习化妆、音乐、舞蹈以及形体训练等,农奴的儿子能到名校去学习表演,这简直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”。

  1961年,大旺堆班级的毕业汇报剧目《文成公主》深受学校师生欢迎,并荣获毕业汇报演出比赛第一名。“之后,周总理要我们去北京演出。我们的演出,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观众的肯定和欢迎。”大旺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,他说,最令他难忘的是周总理的那句话:“希望你们多排演这样的优秀剧目,为了让话剧在西藏生根、发芽、结果而不懈努力。”

  北京汇报演出后,大旺堆一行就回到了西藏。“当时西藏还没有组建正式的话剧团,只有一个在拉萨的觉姆隆戏班基础上临时组建的藏戏团,后来,组建了正式的藏戏团,以它为基础才有了现在的话剧团。”

  “自话剧团成立起,我们演员巡回演出的足迹遍布西藏的农村、牧场、边防哨所以及祖国大江南北。”他介绍说,“为了更好地将本民族的元素融入到话剧里,我们吸取了藏戏的舞台艺术”。比如,在藏戏的表演中,舞台布置等非常简单,贴近观众,有时就只有一块空地,观众凭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,能很好的理解藏戏的内容。当时西藏的很多地方也没有话剧演出需要的舞台和灯光,于是大旺堆他们就思考话剧是否也能像藏戏一样,减去繁重的道具。尝试了以后,观众反映非常好,于是西藏话剧团也有了“八只蜡烛的精神”,即在演出时,全场就只点了8只蜡烛演完话剧。“只要能给观众带去欢声笑语,我们的工作就值了”,大旺堆说。

  “西藏话剧团是我的家,像慈母一样哺育我的成长。”老人说,“虽然现在已经退休在家,但我仍然关注着西藏话剧团的发展和话剧艺术的繁荣。可喜的是,一批又一批的话剧工作者在茁壮成长,他们以崭新的姿态推出了很多优秀艺术作品,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作为老一辈艺术工作者,我感到非常的欣慰。”

  原标题:“我与西藏话剧”——记西藏第一批话剧演员大旺堆

(责编:于超)

西藏网官方微信

西藏网-了解西藏第一选择!


赞(0)

网友留言评论

2条评论
 
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/300
声明:频道所载文章、图片、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,并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,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。